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供图

  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(以下简称中车戚墅堰所),有这样一位传奇式的人物:钳工出身、最高学历中专,却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——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、获得数十项科研成果、2项发明专利。他就是该所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。

  近日,由他及团队自主研发的GHM8500珩磨机首次对外交付。从2008年着手研发数控珩磨机开始,到如今自主研发成果由“自用”转化成为产品,实现了成果转化,刘云清的珩磨机之路走了整整十年。

       厚积薄发,练就“听音辨症”的本领 

  1996年,中专毕业的刘云清进入中车戚墅堰所,成为一名普通的机修钳工。20多年来,刘云清一直住在单位附近的宿舍里。每天吃完晚饭,他就到车间转转,琢磨机器的构造,思考维修中的关键难题,平时有时间就钻进图书馆学习专业知识。

 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,刘云清练就了“听音辨症”的本领。行走在数百台车间机器群组之间,他能从轰鸣声中听出哪一台机器可能“生病”了,并准确判断“病灶”,然后去解决问题。同事们总叫他“神医”,说像医生一样施药,修得又快又好。

  国外厂方专家解决不了的维修难题,首先会想到咨询刘云清;大专院校也会邀请刘云清,进行专业讲学。

       执着钻研,“赌气”研发出数控珩磨机 

  数控珩磨机,是用于零件高精密加工的一种磨削设备。2008年,因为技术垄断的原因,作为关键工序设备的数控珩磨机只能依赖进口。进口设备不仅价格昂贵,还故障频发,维修成本高。

  “只能被别人卡住脖子吗?难道中国人就不能研发出性价比更高的数控珩磨机吗?”刘云清心中暗想。“赌气”之下,刘云清全身心投入到新型数控珩磨机的研制中去了。翻阅大量资料、分析各种数据、改造闲置废弃设备……光是为了测试掌握珩磨的相关工艺,就尝试了100多种不同配比的刀具和磨削介质。

  数千次反复试验后,首台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诞生了。它的精度、成品率等各项性能远超国外同类设备,而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

      心怀梦想,为实现“机器换人”不懈努力 

  刘云清有一个梦想,他想构建更多自动化、智能化的生产线,为客户定制出最适合的系统解决方案。

  2018年,刘云清工作的重心也从维修、研发向构建自动化生产线、搭建智能化车间方向转移。这对刘云清而言,又是一个新挑战。因为设计生产线、车间,意味着他既是产品的开发者、也是使用者;他不仅要对客户负责,也要对本厂负责,肩上的责任更重了。

  此外,刘云清还把目光投向机器人。为了减少操作工干预、使机器的自我维修精度达到±0.001毫米,他和团队成员一次次地对机器进行修正和完善,还同步进行外观开云电子-(中国)有限科技公司化设计。经刘云清之手改造的设备达600多台,而他们团队攻关了20多项重点项目,其中机器人高压清洗机就是亮点之一,仅此一项就为企业带来了5000多万元的订单。目前,这台机器人高压清洗机已清洗油泵壳100余万件,所有工件都能满足客户要求。

  在机器人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现场,刘云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,目前已经有7条生产线启动“机器换人”计划,每条自动线可减少5个操作工,且能实现连续作业。

  “未来,公司将打造智能化生产,从提高生产效率、质量保障能力、资源利用效能、物流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,通过自动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实现精益生产建设,并完成工厂大数据系统的建设工作。”刘云清说。